紫烟文学 > 都市小说 > 重生一千次 > 第375章 送丧
这时,又有一些人将许许多多的尸体抬到土山上,上面早以摆满许许多多的柴火。

刘协退到土山最边缘的位置,手中接过士卒递来的火把,朗声道:"这些,都是在这次出征死难的同袍。他们和你们一样年轻,和你们一样憧憬着未来,和你们一样要养育父母、儿女。

诸队长出列。

众多队长小跑着来到刘协面前。

"接火把。"

队长们双手颤抖的接过火把。

刘协用衣袖拂过眼角,泪水自他的眼眶喷涌而出,他声音嘶哑的大喊着:"送同袍。你们可以放心,你们的子女、父母,朝廷自养之。"

说罢,刘协含着泪,转身点燃一个柴堆。

队长们也如刘协一般,找到属于自己那一队的士兵,点燃柴火堆。

烈火舔舐 着尸体,将一具具曾经鲜活的生命化作飞回。

队长们、士卒们想到自己将来有一日也会如他们一般,不禁流泪,又想到将来会由陛下亲自相送,又有些欣慰。

四周寂静无声,所有的士卒在压抑的氛围中,默默看着战友。不知何时,百余名穿着官袍的士人和一些衣着简朴的孩童,到了土山下。

他们开始缓缓朗诵起来,

"天地有正气,杂然赋流形。下则为河岳,上则为日星。于人曰浩然,沛乎塞苍冥。皇路当清夷,含和吐明庭……"

听着让贾诩改过的《正气歌》,刘协又用袖子抹了一把眼眶,眼含着泪水,也跟着朗诵起来。只是心里却不停嘀咕着,妈的,这东西比洋葱还刺激。

士子、孩童们齐声的朗诵,让这个场面悲情成分和肃穆变得更加浓厚。虽然军士们只能理解些许诗词的意思,但他们还是感受到了这份悲壮的氛围,不少人"啊''的一声便哭起来,这么都止不住。

剩下的人,也双眼通红,默默流泪。

就连些许心性凉薄之人,也被这个氛围所感染,落下些许泪水。

王允目光瞠然,连攥短了几根胡须也毫不知觉。

经过长安之战后,他知道自己不知兵事,刘协在军事上比他强了许多。

但他无论如何都没想到,彼此的差距能有这么大。

这副万人同哭的模样,正是刘协成功凝聚军心的表现。更令他惊讶的是,刘协居然真的和这些泥腿子兵一起恸哭,居然真的将士卒当成了自己的亲人。

无论如何,这副悲痛的模样,是做不得假的。

想到此处,王允自被贬为大鸿胪来,满心郁郁之气,也就散了。比起个人的权势,他更希望大汉复兴,更希望作为一个栋梁流名史册。

杨彪也默默不语,但他在意的并不是刘协,而是那百余名士子,那朗诵的诗词。

如此盛大的葬礼,这是头一遭。令向来清贵的士子为大头兵送葬,更是开天辟地的事情。但人家刘协都在给军士送丧,他就算有意见,也不能、不敢言说。

看这些士卒的模样,如果真敢跳出来,别说是四世三公,就算他是太上皇都不管用。

贾诩也目光闪烁,但他考虑的确是刘协对士子力量的运用。

多年来官本位思想,士子向来身份尊贵,刘协的身份就更是如此。

陛下不仅以身作则,亲自给士兵们送丧,更是和士子们一起为他们朗诵。这会让军士们感到莫大的尊荣。以前刘协总说他是玩弄人心的高手,现在想来,陛下又何尝不是呢?

战死的士兵在众人的嚎啕大哭中缓缓化为灰烬,穿着官袍的士子们提过来一些陶罐,上面刻上了一个个对应名字,然后百夫长在士子的指点下,依次收拢战死者的骨灰。

张忠虽然是刘协的副将,但他平时只能指挥百人,只有在刘协下放指挥权时,他才能指挥整支禁卫军。因此,理论来说,他也是百夫长。

他,也在收拢骨灰的队列中。

在收拢骨灰时,他回头小心看了刘协一眼,见他也在收拢骨灰。

军中毕竟是个等级森严的地方,所以刘协收拢的不是普通战死士兵的骨灰,而是战死百夫长的骨灰。

张忠就在一边看着,他知道陛下正收拾的那人,名字叫邓云。与他一样被刘协选为百夫长,还和他竞争过刘协亲卫副将的地位。

最后因为刘协看他长得更为憨厚,胜出一筹。

老实话,当初听到邓云战死时,他心里还有些小小的窃喜。但如今想到,他们本就是一军一体的同袍,不禁为自己当初的想法而羞愧。

于此同时,他还想到,邓云有陛下为其收敛尸骨,这辈子也算值了吧!

也许,将来我也会被陛下亲手收好骨灰,送进忠魂殿吧?

忠魂殿,是陛下专门设立的安放将士尸骨之处。

陛下当初曾言,逝者虽去,后人却不能将他们抛之脑后。便在长安内建了一座大殿,专门放置忠烈的骨灰,以供后人缅怀。

刘协将邓云的骨灰收拢进陶罐,已经灰头土脸,两道泪痕更为明晰。

战死的百夫长就只有一个邓云,因此刘协便抱着骨灰坛,将它亲手交到邓林的义子手上。

邓林无儿无女,父母早就死在连年动 乱中,因此朝廷便用他的俸禄,给他找了一个同样无父无母的孤儿,更名易姓,为他传承香火。

"这一坛,便是你义父邓云的骨灰。你原本流离失所,无父无母,如今既然当了邓云的义子,便能入义子学堂,用邓平的俸禄供你读书,养你吃食、穿衣。但以后,你也要供其香火。懂了吗?"

"是,陛下。小人明白。"

他的眼神透露出对刘协的畏惧,但有些坚定,又有些希望。这是刘协所希望的模样,如果连孩子都麻木了,那就真的一切都结束了。

"嗯。"

刘协满意的点头,忽然又问道:"可想好了姓名?"

那少年点点头:"禀告陛下,我原本便是成皋人,姓王名林,一家随着董卓西迁入了长安,在迁徙过程中,与阿父阿母分离,大概是死了。"

少年说到父母身死的时候,仍旧是一副平静模样。看来其虽然年不过十二,但已经见惯了生死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